顯示具有 國有土地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國有土地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

這個城市還剩下什麼?

寫在華光社區金華街開拆前

台北華爾街、台北六本木、台北曼哈頓等名號,已成為台北市國有土地開發的新令旗。
華光社區開發案,2012行政院從台北華爾街(金融、電信科技)計畫改變為台北六本木(國際級觀光旅館、時尚購物廣場)觀光不夜城,2013年台北六本木又被移植做為打造空軍總部基地為百貨、商辦與國際觀光旅館的宣傳,下一個指標案件台北學院又將嫁接什麼口號呢?
這些開發計畫的「形容詞」,很容易令人想到植皮美容或外來樹種造林,甚至水泥工程治山、治水等,這是完全缺乏土地認同,也沒有源於台北城市發展的基本思考,更是漠視台北市城市發展失控的現況。其實這些都只是充滿炫或與欺騙的廣告用語罷了。
為什麼沒有城市發展的思考?因為開發的目的從來不是為了城市發展,而是以「活化」為名,無所不用其極的拿國有土地換取現金,用來挹注政府財政,故而在出售國有土地被社會稱為敗家之後,立即改以設定地上權的方式開發,換個方式,一樣敗家。
既然目的是要換現金,當然就要讓利益極大化,因此所有區位晶鑽、基地完整的國有土地成為指標個案(華光、空總、台北學苑),而百貨、商辦、觀光旅館等商業性使用則成為唯一的選擇,至於這些國有土地的開發,是不是犧牲公眾資產、有沒有圖利少數集團、是不是符合都市發展的需求、會不會造成土地的炒作、會不會讓這個城市更加脆弱,根本不是行政院腦袋裡關心的事務。
華光社區開發案正是徹底在這樣思考下的產物,因此,快速拆除、儘速招標是首要任務,而法務部為了求快立功,當然要拋棄人權的考量、漠視社區的歷史脈絡與社會紋理,當然不需要理解居民的生活,更無需可行的安置構想,只要粗暴的冠上「不法」,並且輕率的宣稱「依法」,就可輕易犧牲一切,拆解人的家園、城市的記憶,以及城市發展的各種可能。
把國有土地拿來當作禁臠與籌碼,是政客意圖不良、沒有遠見的惡搞,當然完全沒有正當性與合法性,也陷文官體制於不義。這樣的開發,出賣當代與世代的公共資產,又無法解決或舒緩城市發展的問題(旅館與購物廣場絕非台北城市發展的問題),更將因此製造更多人口、交通與環境問題。此外,也讓這個城市沒了身世,喪失了人權。這樣的城市,還剩下什麼呢?
這個城市,需要的是人權的特質,而非強權的蠻橫;需要綠色的生機,而非灰暗水泥帶來的災難;需要深邃的歷史氣質與人文記憶,而非盤根糾結的政商關係與金權結構。簡單的說,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公民不服從力量,才能阻止推土機與怪手的暴力。

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

國有土地換現金計畫

春節期間,有位在民間顧問公司服務的朋友提醒我,許多地方政府因近年土地徵收屢遭地主反對與抗爭,故與土地開發公司合作的工業區與各種開發行為,已漸將矛頭轉向國有土地。事實上,相對於這些被開發力量覬覦的非都市國有土地,在都市中的國有土地早就成為政府與政黨炒短線、換現金的重要籌碼。
國有,到底是誰所有?國有土地不僅是當代的公共資產,也是跨世代的未來資產,因而具有土地儲備或土地保育的意義與價值,因此,國有土地既具有世代正義的精神,更蘊含了滿足未來世代需求的永續內涵。故當代社會對於國有土地必須有所節制,不能對其為所欲為。更重要的是,政府並非國有土地的所有者,而僅是當代與世代公眾土地權利的代管者,當然不得隨意將國有土地拿來做為生財工具。
但是,當代政府、政黨往往將國有土地視為私囊,並用盡各種方法讓其成為拼經濟的工具,其實「拼經濟」一直只是廣告用語,事實就是將非都市國有土地拿來做為炒作的標的,而將都市國有土地拿來換現金,以挹注國庫長期的資金短缺。這樣的做法,既敗家又不正義,而代管者將公眾資產據為己有,隨意耗用或變現,這樣的淘空行徑真的是可惡。
行政院在年初召開「國有土地清理活化督導小組」會議,通過「活化資產永續財政方案行動計畫」,活生生的映現此一惡行。其實行政院應先檢視國有財產法,透過該法對國有土地總定位,並依定位而進行分類,進而對不同類型的國有土地進行盤點,才能掌握並評量國有土地現況,也才能確知國有土地是否步向亡途,若從未敗亡,何需活化?但現實並非如此,在從上到下全未掌握的狀況下,「活化」只是高貴而虛假的藉口(一如農村再生條例),真實的意圖就是「換現金」。
同時,行政院選定空軍總部、華光社區與台北學苑等的開發做為推動的指標,並以「台灣華爾街」、「台灣六本木」等房地產廣告手法炫惑民眾,這些不倫不類、不三不四的口號與斷頭支票,讓我們看見政府完全缺乏土地自我認同,更沒有都市發展的思考,因為,這些地區必須放在都市發展的脈絡與既有的社會紋裡來談,才能有章法,才能知道該是什麼、不該是什麼,而不是憑空喊話。
此外,為避免國有土地的出售屢遭「敗家」之譏議,意圖改以標售地上權(50~70年)。唉,邪惡的從來不是工具,而是操弄工具的人,為了達到目的(不是活化,而是兌換現金),地上權無端被捲入也被醜化了。
台灣社會在發展主義的信仰與政商關係的操控下,1990年前後,土地徹底淪為經濟發展、選舉固樁、投機炒作與典當變現的工具,連帶的土地政策也若有實無,成為權力者維護自身利益的護身符,國有土地也不例外。
當一個國家的「掌櫃的」以炒短線、不要明天、及時享樂,甚至儘速淘空的眼光看待土地,這才是國家真正敗亡的跡象,國有土地的換現金計畫正是如此。而此時,真正需要活化的絕對不會是國有土地,而是政府的腦袋與社會的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