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

多年以後,看見台灣



齊柏林導演的空拍記錄片《看見台灣》,以極為簡單的幾個元素:自然的震撼、人文的美妙、向天搶地的傷痛,以及愛與希望的夢想,不僅讓長期失溫的台灣社會感動並且有感覺,也讓長期失職的政府有壓力。

其實,《看見台灣》並沒有揭露什麼,所有現象早已發生,而且無止盡的惡化;所有的真相早就看見,只是政府不願面對。拍攝並呈現這些國土長期失控的景象,齊導演稱「沒有批判、沒有控訴」,這樣的表白實是最沈痛的控訴,也是最嚴厲的批判。

讓我們這樣想吧,如果這部記錄片更早一些拍攝,那麼影片中所呈現的所有病態,會有什麼不同?

5年,壞就少一點;早10年,病情又輕一點;早20年,台灣就更好一些。因此,《看見台灣》用高度引領我們看見的是「結果」,是個從未改善,而且不斷地往壞、更壞發展的惡果。看得究竟,長期以來的台灣,就是一隻為了發展而吞自己尾巴的蛇,而發展從來只是假象,真實是無止境的崩壞。

事實上,地狹人稠、地體脆弱、環境敏感的台灣,政府體制相形重要,制度的規範必須有效的管理土地利用行為,這是政府的基本職責與機能。而《看見台灣》的一切問題,實在是政府長期失職、失能、縱容的惡果。

媒體報導,行政院江宜樺院長觀賞《看見台灣》後感觸良多,有感而發,責成副秘書長簡太郎召開「國土保育專案小組」,解決片中有關國土保育的16項問題。

看電影治國是非常短視而危險的。行政院若是真要徹底解決問題,就必須面對這些問題的根源,明確的告訴我們:1.為什麼地方政府成為共犯,而中央政府漠視,以及這過程中民意代表扮演什麼角色,讓行政體制完全失能。2.是什麼樣的價值信仰,可以讓人民對破敗的國土無感,並且庸庸碌碌的消費這一切而從不在乎。3.政府如何對這一切情狀喊停、止血,避免繼續惡化。4.政府如何有計畫、有配套的解決現況,讓山林水土回復。這才是我們真正想看到行政院,否則,信誓旦旦仍將只是治標不治本,問題的處理只是敷衍的表面美化,以及末端的擦屁股,這是看電影繼續誤國。

《看見台灣》如果看不見自己,那麼從政府官僚到企業財團,從教育體制到普羅大眾,其實只是一場消費行為,集體的消費齊柏林導演,消費了重創的台灣命土。那麼《看見台灣》就真的只是一部電影,觀眾們在收拾淚水與掌聲之後,日復一日照舊過活。

讓我們這樣想像吧,如果多年以後拍攝《看見台灣》,會有什麼不同?5年後,問題又嚴重一點;10年後,情況再惡化一些;20年後,我們還能看見什麼?會不會是傷痛與災難完全取代自然與人文?會不會連夢與希望都不復存在?

到時,飛越城市,從過度發展的台北都會、失控蔓延的淡海新鎮,連接炒作後荒蕪的桃園航空城,從被蠶食的城市保護區到鯨吞的山坡地,從科學園區到產業專區到經貿特區。飛越海岸,除了消波塊之外,高聳的風力發電機成為嶄新地景,而從花東海岸一路散放,南抵墾丁,漫佈的是觀光飯店。又飛過農鄉,違章工廠與豪宅取代農田,飛過僅存的、灌排不分的農地。最後,飛越災難與工程,從治水不斷的水患災區到更加殘敗崩壞的山林,飛……

這樣的影像,如果還需要口白,那就在開頭說:看見台灣,除了高度,還要有深度。簡單的說,要看得夠徹底,要看得痛徹心扉。而你願意嗎?

結尾再說:這是我們的先民與長輩們,在這幾十年來所做的一切,他們都說這是為了後代,是必要之惡。作為一個後輩子孫,今天回頭俯視這一切,竟然發現,我們只是他們掠奪大地的藉口,而且我們竟是他們掠奪之後的受害者。我們怎麼會有這樣的先輩,為了窮盡當下享樂,不管未來死活,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麼?那麼,看完這愚蠢的幾十年之後,我們想要留下什麼給幾十年後的未來呢?

本文不是預言,也沒有嘲諷,更沒有前瞻,只是實話實說,這是當下的台灣。

 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