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

玉山行腳


 
如果記憶一定要經過一點時間的沉澱與溶融才會成熟、甘美,那末我想,任何一段刻骨銘心的韻事卻也是不耐久置的,那將會塵封。於是,我選擇一個週末午后清洗登山鞋,而那些美好的、辛苦的、感動的與不解的印記,就隨著鞋上剝落的黃土,順著水流的方向,回到那豐盈的山陵--玉山。

啟程

山陵召喚我了嗎?沒有,她一直在那兒挺立著,不曾說話。可我的血液裡泛流著和她一樣的脈動,心靈上牽繫著相投的顏色、聲音和氣味,只稍一觸動就不可抑遏,就流洩氾濫了熱烈的情愫。所以,儘管三十三歲在一群大學生中是屬於突兀的年紀,我仍要謙卑而堅貞的行去,並為這相契的領受而感動、而稱幸。

民國八十七年元旦,天很藍,雲很白、很淡,風一吹就飄。當清晨的第一道陽光斜照在前往塔塔加鞍部的路上,映出了一隊長短肥瘦的人影,彷彿也映射了一地的心情,不論是征服、是朝拜,還是晃蕩,透明而清晰。而漫長的路程也由此開拔。

肩負

怕山上缺水,我們每個人以保特瓶裝了近十公斤的水,連同為保有屬於人類文明的物質享受,肩負的就是一袋子的沉重了。我走在前頭,有點遲疑,怎麼帶著水往水的源頭走,怎麼要進入自然之境必須背負這麼多的不自然;還好,幾步路後,山陵就把我的心沉澱下來了。初始,暫時間心情勝過肩上的重負,尚可以保持著穩定的顛躓,將身心沉浸在美景之中;漸漸的,有人雙腳抽筋,有人呼吸困難,有人邊走邊吐,隊伍越走越慢了;而我,眼神與心思也逐漸由景致轉到肩上,終於再提不起斜掛胸前的相機捕捉對山陵的留戀。過了大峭壁了,到6.5K了,進入棧道了。我們挺著雙肩,用毅力咬牙上了排雲時,陽光正要落到雲海裡,冷冷的天,大地以一種奇妙的恬靜觀照我們,而我們也跟著靜默了。

行者

這樣的情境我以為只能在電影裡發生。我被山團團圍住了,山外是雲,雲外又是山。

而走,一逕的走,愈能感動於偉大的是土地而不是人。花草樹木的根,岩石的基盤,動物的足跡,人的步履,都在土地上得到棲身與滋養。只是不知什麼時候開始,人類妄想掌管大地,由萬物之靈成為萬物之魔。一路上,我看到煙蒂、破傘、毛巾、保特瓶,甚至衣物,也看到野地中自我的消費。陽光大地下我彷彿赤身裸體的檢視滿身的污濁與傷口,山下所謂的道德、情操、風骨、以及貪圖、執著、憂怨,我都拿出來曝曬,希望得以純粹與昇華。

如果人到山裡來,如果人願意行走,如果可以不要高聲喧囂,也許會以為自己就是一棵樹、一粒石或一片葉,輕輕渺渺,卻又穩穩當當。

清醒

當黑夜的幕拉起,正是對人的性靈考驗的開始。許多的人聲不再盤桓耳際,只剩風的呼號;許多的景色成為輪廓消失之後,除了星子和弦月,面對的只有自己。溫度持續下降著,高山氣壓與冷冽的空氣,令腦子格外清醒。在空暝之中,謊言已沒有意義,矯作已失去舞台。我像哲人思索生命意義般的質疑自己為何上山,並且開始責怪自己。凌晨時分,恐懼強占心頭,黑色的惡魔暫時獲勝。

待陽光乍現,大地初醒,風、霜、雪、雨開始消融了,意志、勇氣、信心……,這才又回到懷抱,生命重又開始奇妙的輪迴。

對話

我想到「The Sound of Music」這首歌的第一句:The hill are alive with the sound of music

風穿過竹林樹尖,我以為水流過身邊。陽光幻化山的顏色,光譜層層疊疊。日落時星月交輝於雲海平面上,海線就成一紅暈的浪漫色帶。而溫度可是山陵的心情?我游移在她冷熱的懷抱之中,得失之間學了淡然。烏鴉,黃與綠的布幕下的黑影,清冷孤寂的飛行中,禍與福又如何界定?我看,我聽,我呼吸,我觸摸,在心靈的偶遇中更堅信老僧可以在風與杉的對話中修行入定。

不得已的是,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夢境,愛欲糾纏依舊,無端攪起那些原以為上山就可以擺脫的縴絆,俗世的塵埃印記成凡人的苦難。

舊友

與金翼白眉的相遇是在天明時分。鳥書說:「普遍的留鳥,是台灣的特有種……常發出宏亮、圓潤的聲音」。

一月二日清晨,鳥書上的記憶和想像化為真實。陽光尚未露出山頭,帳篷外清脆的鳴音就喚醒我,穿上羽衣,走出營帳,就亮眼了,有一種時空遞嬗故人相遇的雜味,只是這兒的金翼白眉又胖又壯得離譜。海跋3402公尺的排雲山莊前坡崁下的狹小平台,牠們正成群跳躍著覓食,而食物正是我們這群人類從山下帶來的消費與排遺,不管是牠們正幫我們清除遺落山徑的污穢,還是我們製造的垃圾不知不覺中成了牠們的生命資源,我總覺得牠們像落入人間的精靈,雖身在山林,仍有一點被圈養的意味;倘不是如此,我以為那圓潤的身體、宏亮的聲音,再配上金黃色的羽翎及白色長條眉斑,儼然是一種王者之姿,是俯瞰於天地間的成熟之美了。

登峰

誰說登峰一定要造極。我們失去了主峰的冷峻,卻得到了西峰的柔情。

我相信地位愈高是愈孤寂的,主峰的路途就是見證,爬得越高,石壁越峭,而植物越稀,終至禿童。因為生手過多,登主峰的路上,我們在海拔約3790公尺的風口處止步。一回頭,這才發現我們只顧一逕望前﹐卻忘了背後挺在雲中的「關山」,此刻謙卑的遠眺似乎更近於完美,而征服又算什麼呢?

回排雲吧。因為心情的投射使行伍有點沉悶,有人開始唱歌,然後有人呼應,甚至成為一種競技。我約莫是在隊伍的中央吧,前頭唱著民歌,後面唱流行歌,思緒突然陷入一種傳統與現代、新與舊、好或壞,以及該聽從誰的矛盾,交雜在前後聲峰之間的我,頓成「啞口」。

有一首歌開頭便說:到山中便是仙。進入西峰豐富而具靈性的情境,就有騰雲駕霧的飄逸,以及隱遁山林的釋然,我以為這就是仙境了;一路的奇峰怪石,杉林挺直交輝,陰寒處有玉山箭竹遮蔽風寒,連午后的陽光也加入了這場大地饗宴,表演奇妙的魔法,以光束為箭,山林為靶,拉弓上弦,來來去去,穿透林蔭,金黃、鵝黃、淡黃、熟黃,最後成為昏黃紅暈,映得山林成畫、成詩,我帶著詩意踏上第一顆百岳。

鞍部

對登玉山的人來說,塔塔加鞍部毋寧是一座指標。開始與結束、起點與終點、興奮與疲累、初見與再見的心情指標。

下山的速度有點快,再度看到鞍部時,心緒就凝結而變得複雜。鹿林山,就著鞍部的斜背緩緩而上,植被的紋路平整得有些怪異,是風的傑作嗎?還是人的蹂躪?不見鹿亦不見林,讓人想到金瓜石的山群,一地淒清。我只能臆想是久遠年代的森林大火綿燒,抑或是人類的有計畫砍伐與造林,留下這荒蕪的悲意。

回家

站在鞍部與山陵道別,穿越相機的快門中,時空似乎有了片刻的凝結。為了某些情愫,有人敞開領口,有人點起了煙。一隻白粉蝶在亂風中奮力飛著,風愈強翅拍得愈急,可仍難抵交雜的強風,於是像一張紙片,隨煙絲遠颺,形成一種儀典性的氛圍。一月三日,下午四點,是離別的時刻了。

再會吧,豐盈的山陵。

 

本文刊登於1998//台灣時報土地文學副刊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