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

圈地、搶水與滅農



二次戰後綠色革命席捲全球,強調高投入(機械、化學藥劑)、高產出以及高利潤的「農業生產論」成為農業發展政策的核心思維,政府計畫性的以農業生產成就工商盛景與都市繁華,讓台灣農鄉從社會的「糧倉」,轉為供應經濟起飛密集勞力的「人倉」,並逐步淪為都市生活的附庸與工商經濟的邊緣。
1980年代,歐美國家反思農業發展,認為糧食生產並非農業唯一目標與價值,因而強調農業「後生產論」與「多功能論」的觀點,肯定農業與農地的經濟生產、環境生態與社會文化等多元價值。
但台灣,農鄉緊接著成為工業與都市拓殖、建商財團炒作以及地方政府解決財政困境共同圈地的「地倉」,更恐怖的是,在水資源爭奪下,成為工業部門搶水的「水倉」。繼集集攔河堰截水專管供應六輕,中科四期也要搶奪彰化農業用水,濁水溪流域的劫難將會成為全台灣的浩劫。台灣水資源管理徹底失控、地層下陷、生態改變、有田無水,政府難辭其咎。
糧食自給率徘徊在30-32%的台灣難道不會有糧食危機嗎?氣候變異下世界性糧食減產,看似穩定的糧食自由貿易結構瓦解,糧食生產國將減少甚至不出口糧食以維持其社會安定,一旦糧食進口路斷,將讓台灣有錢也買不到糧,而缺糧的台灣,遲早必須面對無農地、農水與農民的農業生產窘境。
如果一個政府有最基本的格局,自然要用盡各種方法為國家保護農地、農水與農民。相反的,若一個政府毀掉農田、移撥農水、不尊重並且保護農民,這樣的政權是在摧毀這個國家的生存權。簡單的說,有人把台灣當作暫住的飯店,而這些人的飯店,卻是你、我無可遁逃的家園。請一起守護農地、農水與農民。
本文以「糧倉→人倉→地倉→水倉 :從台灣農業政策思維落後談圈地、搶水與滅農」登載於2011/08/10自由廣場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